墨客阁  > 所属分类  >  自然百科    动物   
[0] 评论[0] 编辑

褐背拟地鸦

基本信息

  • 学名:Pseudopodoces humilis
  • 目科属:雀形目、鸦科、拟地鸦属
  • 别名:地山雀、褐背地鸦
  • 保护级别: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2016 年 ver 3.1)—— 无危(LC);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 2000 年 8 月 1 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 ;2023 年,被列入《有重要生态、科学、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


形态特征

  • 体型:体长 12-16 厘米,体型小巧,体重约 30-45 克。
  • 外观:通体以沙褐色为主,头顶至后颈为淡沙褐色,背部颜色较深,呈暗沙褐色,形成明显的 “褐背” 特征。翅膀和尾羽黑褐色,具沙褐色羽缘。下体浅沙色,喉部、胸部及腹部颜色较一致。喙黑色且短而粗壮,适应挖掘土壤中的食物;脚强健,为黑色。
  • 幼鸟: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,但整体颜色略淡,羽色不够鲜亮,且喙和脚的颜色也稍浅。


生活习性

  • 栖息环境:主要栖息于海拔 3000-5000 米的青藏高原荒漠、半荒漠、高原草甸、山地草原及河谷地带,也会出现在有稀疏灌木或矮小植物的区域,常靠近人类居住的村庄、牧场周边。
  • 食性:杂食性,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要食物来源,包括蝗虫、甲虫、蛾类幼虫等;也取食草籽、青稞等植物种子,在秋冬季节食物匮乏时,还会啄食牛粪中的未消化草籽。
  • 活动规律:留鸟,常成对或 3-5 只组成小群活动,秋冬季节有时会结成更大的群体。喜欢在地面活动,善于奔跑,在地面快速跳跃式行走,频繁地低头在地面寻找食物,很少长时间飞行,只有在受到惊吓或需要远距离移动时才会短暂飞行。
  • 行为特点:具有储食习性,在食物丰富的季节,会将多余的种子等食物埋藏在地面的浅坑中,并用土或草覆盖,以便在食物短缺时食用;它们还会与高原鼠兔形成共生关系,鼠兔挖掘洞穴为其提供躲避场所和繁殖地点,而地鸦在洞穴附近活动,可帮助鼠兔预警天敌。


分布范围

  • 世界:仅分布于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,包括中国、尼泊尔、不丹等国。
  • 中国:主要分布在青海、西藏、甘肃、四川西部和新疆南部的部分地区 。


繁殖方式

  • 繁殖期:每年 4-7 月。
  • 筑巢:多在土崖壁、废弃房屋墙壁、鼠兔洞穴内筑巢,巢呈杯状,主要由枯草、细枝、羊毛等材料构成,内垫有羽毛、兽毛等柔软物质。雌雄鸟共同参与筑巢,筑巢时间约需 1-2 周。
  • 产卵与孵化:每窝产卵 3-6 枚,卵呈淡蓝色或蓝绿色,具褐色或紫褐色斑点。孵化期约 14-16 天,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任务,雄鸟负责觅食并饲喂雌鸟。
  • 育雏:雏鸟晚成性,出壳后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,经过 18-22 天的喂养,雏鸟羽翼丰满,离巢开始独立生活。

附件列表


0
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
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,请 编辑

上一篇 星鸦    下一篇 白尾地鸦

同义词

暂无同义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