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尾地鸦
基本信息
- 学名:Podoces biddulphi
- 目科属:雀形目、鸦科、地鸦属
- 别名:沙漠鸟、沙喜鹊、新疆地鸦
- 保护级别:列入中国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,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;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2016 年 ver 3.1)—— 近危(NT)。
形态特征
- 体型:体长 28-31 厘米,体重约 120-145 克,属于小型鸦科鸟类。
- 外观:通体呈沙褐色,头部颜色稍浅,近乎白色,具有明显的黑色贯眼纹,从喙基延伸至耳羽后方。翅膀黑褐色,初级飞羽外翈具狭窄的白色羽缘,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端部白色,形成翅斑。最显著的特征是尾羽白色,仅中央一对尾羽具黑色羽轴,在飞行时白色尾羽极为醒目。喙粗壮且向下弯曲,呈黑色,适合挖掘沙土中的食物;脚强健,同样为黑色。
- 幼鸟: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,但整体颜色偏淡,白色尾羽不够洁白,黑色部分也相对较浅,且羽毛的光泽度不如成鸟。
生活习性
- 栖息环境:主要栖息于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荒漠地带,包括半荒漠灌丛、红柳沙丘、胡杨林边缘等环境,喜欢在有零星植物分布的沙漠区域活动,对干旱、高温的荒漠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。
- 食性:杂食性,以昆虫、蜥蜴、小型鼠类等动物性食物为主,也会取食植物种子、果实以及人类活动留下的食物残渣等。在昆虫活跃的季节,会大量捕食甲虫、蝗虫、蛾类幼虫等;冬季食物匮乏时,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会增加。
- 活动规律:留鸟,常单独或成对活动,也会结成 3-5 只的小群,在地面快速奔跑寻找食物,行动敏捷,很少长时间飞行,飞行时呈波浪状起伏,距离较短,通常在遇到危险或需要跨越较大障碍时才会飞行。有储食习性,在食物丰富时会将多余食物埋藏在沙土中,以便日后食用。
- 行为特点:具有较强的领域性,会通过鸣叫、驱赶等方式捍卫自己的活动区域。在炎热的白天,会寻找灌丛阴影、沙丘凹陷处等凉爽地方避暑,减少活动以保存体力;清晨和傍晚较为活跃,频繁觅食。
分布范围
仅分布于中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,包括塔里木河流域、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若羌、且末、民丰、于田、策勒、和田、墨玉、皮山、莎车、叶城、巴楚、麦盖提、岳普湖、伽师、喀什、疏勒、疏附、阿克陶、乌恰、阿合奇、阿克苏、温宿、库车、沙雅、新和、拜城、轮台、库尔勒、尉犁、焉耆、和静、和硕、博湖等县市 。
繁殖方式
- 繁殖期:每年 4-6 月。
- 筑巢:多在红柳灌丛、胡杨树干洞穴、土崖壁洞穴内筑巢,也会利用其他鸟类废弃的巢穴进行改造。巢呈碗状,主要由枯草、细枝、羊毛、羽毛等材料构成,内部垫有柔软的兽毛和羽毛,雌雄鸟共同参与筑巢,筑巢过程约需 1-2 周。
- 产卵与孵化:每窝产卵 3-5 枚,卵呈淡蓝色或淡绿色,具褐色或紫褐色斑点。孵化期约 15-18 天,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任务,雄鸟负责觅食并饲喂雌鸟。
- 育雏:雏鸟晚成性,出壳后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,以昆虫等食物喂养,经过 20-25 天的精心照料,雏鸟逐渐发育成熟,离巢开始独立生活。
附件列表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