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尾地鸦
基本信息
- 学名:Podoces hendersoni。
- 目科属:雀形目、鸦科、地鸦属。
- 英文名:Mongolian Ground-Jay。
- 保护级别: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)2016 年 ver3.1—— 无危(LC);列入中国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(2021 年 2 月 5 日)二级。
形态特征
- 体型略小,体长约 30 厘米。雌雄羽色相似,全身大致为淡沙褐色或灰锈色。
- 额、头顶至后颈黑色具紫蓝色光泽,头两侧乳黄色具白色尖端。下背、肩、腰和尾上覆羽葡萄褐色。
- 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沙葡萄褐色,大覆羽蓝黑色。初级飞羽中部白色,基部和尖端黑色,形成明显白色翅斑,内侧飞羽黑色具蓝紫色金属光泽。
- 尾黑色具蓝色光泽,外侧尾羽具窄的沙色羽缘。
- 颏、喉乳白色或皮黄白色,胸腹和两胁乳黄或淡黄色,肛周和尾下覆羽沙白色。
- 嘴较长而弯曲、黑色,脚亦为黑色。
生活习性
- 栖息环境:主要栖息于海拔 2000-3000 米干旱的山脚平原、荒漠和半荒漠地区,多岩石和生长有稀疏灌丛的荒漠地区较常见。
- 活动规律:主要在地面活动,行动敏捷,奔跑迅速,除非紧急情况一般很少飞翔,多贴地面飞行,喜欢刨土。常单独或成对活动,很少成群,多在灌丛中觅食。
- 食性:主要以蝗虫、蚱蜢、鞘翅目甲虫、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,也吃蜥蜴、小型鼠类、植物果实和种子等。
分布范围
主要分布于中国(新疆西部喀什、北部准噶尔盆地、东部哈密、甘肃西北部弱水、青海柴达木盆地、宁夏贺兰山、内蒙古阿拉善和伊克昭盟)和蒙古西北部、西南部,也游荡于中亚哈萨克斯坦。
繁殖方式
繁殖期 4-5 月。巢筑在灌丛中或地上土洞内,由枯枝和根等材料编织而成,内垫有毛等柔软物质,巢呈杯状,大小直径为 12-18 厘米。
附件列表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