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鹊
基本信息
- 学名:Pica pica。
- 别名:鹊鸟、山喳喳、客鹊。
- 目科属:雀形目、鸦科、鹊属。
- 保护级别:2016 年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ver3.1,级别为无危(LC);2023 年被列入中国《有重要生态、科学、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
形态特征
- 体型:体长 40-50 厘米,体重 180-266 克。
- 外观:虹膜黑褐色,嘴、脚黑色。体羽以黑色、白色为主,头、飞羽和尾等处带有蓝、绿、紫色金属光泽。雄鸟整个头、颈、背至尾上覆羽黑色,头、颈带紫蓝色金属光泽,背部稍沾蓝绿色,肩羽纯白色,腰杂有灰白色;翼上覆羽黑色,有蓝绿色光泽,初级飞羽外翈黑褐色,内翈白色,形成一大白斑,端部黑色,外翈具蓝绿色金属光泽,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内外翈均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;喉和胸黑色,上腹和胁白色,下腹和覆腿羽污黑色,腋羽和翅下覆羽淡白色,尾黑色具铜绿色金属光泽,末端有蓝和紫蓝色光泽带。雌鸟与雄鸟体色基本相似,但光泽不如雄鸟显著,下体黑色呈乌黑或乌褐色,白色部分有时沾灰。
动物 喜鹊
生活习性
- 栖息环境:适应各种生境,常见于山麓、林缘、农田、村庄、城市公园等人类居住环境附近,较少出现于极为茂密的树林、附近完全无树的空旷地带和荒漠地区1。
- 觅食习性:杂食性鸟类,夏季和早秋以动物性食物为主,动物性食物少时,则以植物性食物为主。食物包括蝗虫、金龟子、甲虫、蚂蚁等昆虫,蜗牛、鸟卵和雏鸟、幼鼠,以及植物的果实和种子,玉米、黄豆、豌豆、小麦等农作物,人类废弃的鱼、肉、饼干、面包等1。
- 节律习性:白天常到开阔地区觅食,傍晚飞至附近高大的树上休息,为留鸟1。
- 社群习性:单独或集群活动,繁殖季节成对活动,秋冬季节常集成数十只甚至百只的大群,有时也会与乌鸦、寒鸦混群活动1。
- 鸣叫习性:鸣声较单调而响亮,常为 “zhar”“zhar-,zhar-”“zhazha-zha”“zhazhazhazha” 或单音 “zha”,常边飞边鸣叫,成群时叫声嘈杂1。
分布范围
- 世界分布: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部非洲,包括欧洲、西亚、中亚、东亚、南亚、东南亚,在北部非洲分布于阿尔及利亚、摩洛哥等地。
- 中国分布:在中国广泛分布,遍及全国各地。
生长繁殖
- 筑巢:常在杨树、松树、胡桃树等高大乔木上筑巢,有时也在输电线塔上、旗杆上及竹林中筑巢。巢主要由树枝组成,远看像一堆乱枝,外观近似球形,有顶盖,外层为枯树枝,杂有杂草和泥土,内层为细的枝条和泥土,内垫有麻、纤维、草根、苔藓、兽毛和羽毛等柔软物质。筑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,营巢时间为 20-30 天。
- 产卵:繁殖期为 3-5 月,筑巢结束后开始产卵,每窝产 5-8 枚卵,有时数量可达 11 枚,每天产一枚卵,多在清晨产卵。卵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,颜色为浅蓝绿色、蓝色、灰色或灰白色,被有褐色或黑色的斑点。
- 孵化:卵产齐后,由雌鸟承担孵卵任务,雄鸟在巢附近守护,孵化期为 17-18 天。
- 育雏:喜鹊幼鸟为晚成性,雌雄双亲替换护雏和寻食,育雏期约为 1 个月。幼鸟出巢后,常以家族为单位成小群活动。
文化意义
- 中国文化:在中国被认为是报喜鸟,流传有 “喜鹊叫、客人到”“喜鹊叫喳喳,喜事到我家” 等歌谣,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及画鹊兆喜的风俗在民间都颇为流行。
- 其他文化:在日本、韩国,喜鹊同样被视为吉祥之鸟,与当地文化和传说紧密相连。
附件列表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