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尾蜡嘴雀
基本信息
- 属名:蜡嘴雀属(学名:Eophona),由英国鸟类学家和鸟类艺术家约翰・古尔德(John Gould)于 1851 年建立。属名 Eophona 来源于古典希腊词,其中ēōs 的意思是 “清晨”,phōnē的意思是 “呐喊” 或 “哭泣”。
- 目科:雀形目燕雀科。
- 种类:共 2 种,分别是黑尾蜡嘴雀(Eophona migratoria)和黑头蜡嘴雀(Eophona personata)。
形态特征
- 体型:中型鸟类,体长 17-24 厘米2。
- 嘴部:嘴甚强厚,上嘴后伸至骨质眼眶前缘之后,下嘴的底缘几乎为直线,上嘴的嘴缘在近嘴角处不具缺刻或波状弯曲2。
- 羽毛:黑尾蜡嘴雀雄鸟头部、颊部、颌部、头顶为饱满的黑色,自枕部开始,体羽颜色变为褐灰色,腰部开始羽色转趋灰色,尾上覆羽为灰色,尾羽为纯正黑色,双翅的小覆羽为灰褐色,中覆羽、大覆羽和飞羽为紫黑色并具有宽阔的白色端斑,下体自喉部以后均为浅浅的灰褐色,两胁沾栗褐色,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。雌鸟整个头和上体灰褐色,颈侧、喉部、耳羽为灰色,肩部背部沾黄褐色,腰部和尾上覆羽近灰色,中央四枚尾羽灰褐色,外侧尾羽黑褐色,飞羽和翅上覆羽均为黑褐色,端部白色,下体为淡淡的灰褐色,胁部沾栗褐色,尾下覆羽污白色。黑头蜡嘴雀雄性成鸟额、头顶、嘴基四周和眼周概辉蓝黑色,上体余部包括颈侧均浅灰而沾淡褐,腰和尾上覆羽的灰色较淡,最长的尾上覆羽和尾羽均深黑色,带金属反光,小覆羽黑色,外表有黑铜色光泽,中和大覆羽亦为辉铜黑色,喉、胸和两胁均呈浅灰沾淡褐色,至腹部转白,尾下覆羽、腋羽和翼下覆羽均白。雌性与雄鸟同色,但上体比较褐灰。
生活习性
- 栖息地:黑尾蜡嘴雀基本上属于作物景观的鸟类,多栖息于平原的村庄附近、行道树上、公园和苗圃的高树上,也生活于丘陵和山区的阔叶林、丛林、灌木丛中,极少数在针阔混交林缘,而决不到针叶林深处,但有时却见于 3000 米高山上。黑头蜡嘴雀夏季栖息于山区的针叶林带,有时深入到郁林中,也见于针、阔叶混交林,但在迁徙时或游荡期多在丘陵和平原的杂木林或乔木林的高大树上。
- 食性:主要以种子、果实、草子、嫩叶、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,也吃部分昆虫。如黑尾蜡嘴雀主要取食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,包括蔷薇科植物的种子、豆芽、槐树种子、高梁、葵花籽等,繁殖季节也会取食一些鞘翅目、膜翅目、鳞翅目昆虫。
- 活动规律:除繁殖期成对生活外,一般结成小群活动,秋后南迁集群时一个群体数目通常不超过 30 只,在越冬区多分散为几个个体或单个活动,很少为大群。
分布范围
- 国内分布: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中、华南和西南广大地区。
- 国外分布: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黑龙江流域、朝鲜半岛、日本、印度支那半岛北部等亚洲东部地区。
繁殖方式
- 繁殖期:一般在 5-7 月。
- 筑巢:营巢于接近人类活动的中等高度的树枝上,巢为深杯形,巢壁为平滑的圆形,巢的外层以毛发、嫩枝、软根等柔软材料纠结而成,内层则用蛛网、软泥、软草等材料精心密结而成。
- 产卵:每巢产卵 3-4 枚,卵蓝色被斑点。
- 育雏:雏鸟晚成性,雌雄亲鸟共同育雏。
保护现状
- 黑尾蜡嘴雀被列入《有重要生态、科学、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(2023 版),在中国部分地区为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,如河北省。它受到非法鸟类贸易和捕猎的威胁,需要加强保护力度,禁止非法捕捉、贩卖和饲养。
附件列表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