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《长沙方歌括》由清·陈念祖撰于1803年。是对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中的方剂,以韵文的方式、总结、整理而成,是一本方剂的启蒙读物。本书由陈氏原文、注释和解说三部分组成:注释部分主要是对古今词义不同的字、词加以解释,帮助读者理解原文;解说部分则主要论述方剂的功用、主治及遣方用药之理,以期阐述陈氏之学术思想。全书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局方发挥》,元代朱震亨著。朱丹溪所处的时代,《和剂局方》依然盛行,医者滥用辛热燥烈药物造成伤阴劫液之弊者仍很普遍。丹溪目睹现状,潜心研究,深有所得,而著《局方发挥》一书。其中列举诸证,剖析误用辛热之害,并指出对阴虚血少之人所伤尤甚,对纠正时弊起了很大作用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养生导引法》,气功导引著作,1卷。明代胡文焕著。书中主要讲述导引养生祛病法。共列病症27门,每门列功法若干条,可供选用。其选功法基本上依据(诸病源侯论)中所载的「养生方导引法」。此外,补益与老人二门中还收辑了《太清导引养生经》《通玄集》等书的部分内容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儒门事亲》是金代张从正编撰中医著作,共十五卷,成书于1228年。秉承张氏“唯儒者能明其理,而事亲者当知医”之思想,故命名为《儒门事亲》。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,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,经麻知几、常仲明记录、整理而为完书。全书各卷由诸篇论文汇编而成,每卷含数篇论述,有说、辨、记、解、诫、笺、诠、式、断、论、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本草新编》是丛书“中医经典文库”中的一册。《本草新编》又名《本草秘录》,清·陈士铎著。《本草新编》共分宫集、商集、角集、徵集、羽集五卷,卷前有康熙三十年岁次辛未仲春中浣之吉华川金以谋之“本草新编序”一篇,又有凡例十六则、劝医六则、七方论、十剂论、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、辟缪仲醇十剂内增升降二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诸病源候论》,证候学专著。又名《诸病源候总论》《巢氏病源》,50卷。隋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(610年)。为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、病机和证候之专著。全书分67门、1720候。卷1~27论内科诸病;卷28~30论五官科诸病;卷31~36论外伤科诸病;卷37~44论妇产科诸病;卷45~50论小儿科疾病。此书继《内经》《难经》、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脉诀》,宋·崔嘉彦撰。又名《崔氏脉诀》《崔真人脉诀》《紫虚脉诀》《四言脉诀》《崔真人脉决》《东垣脉诀》《方脉举要》等。一卷。撰于公元1189年。作者鉴于脉理难明,“非言可传,非图可状。”遂以较通俗易晓的文笔,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义理,便于习诵。崔氏论脉以“浮、沉、迟、数为宗”,对后世脉学有相当影响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王氏医案》,医案著作。清·王士雄撰。分正续编,正编二卷,原名《回春录》;续篇八卷,原名《仁术志》。约成书于1850年。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热病、杂病等治疗验案。不分门类,每证自成一案。王氏论病,溯因辨证,处方强调随证变化,不拘成方。用药极平淡,而治病多奇中。正编详于杂病治案,续编详于温、热、暑、湿病证治案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解围元薮》为专论风癞疾患之专著,又名《癞症秘书》。明代沈之问撰于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。4卷,分风证为36种,癞证14类,并汇集医方249首。卷一对大麻风、蛇皮风、鱼鳞风等三十六风分属六经论述;卷二对十四癞的判别,隶属于心肝脾肺肾胃六经以论治,又阐述预防、饮食宜忌等;卷三、卷四为方药,收载大小轻重方剂二百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理伤续断方》,伤科著作,又名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》。唐代蔺道人撰于会昌年间(841~845年)。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。全书由“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”及“治损伤方论”两部分组成。首载伤处冲洗、诊断、手法复位、局部敷药、夹缚固定等理伤、正骨的基本原则与方法;对开放性损伤,主张先“清创”后缝合,这个观点符合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白喉条辨》,喉科专著,又名《瑞安陈氏白喉条辨》。一卷。清·陈葆善撰。刊于1887年。此书系作者将其尚未刊行的原著《白喉订正论》删繁而成。全书共条辨15条,包括白喉的病原、所中经络、辨脉、辨色、手太阴、手少阳、手少阴三经病症治,救误、善后、外治、禁忌等内容。陈氏对白喉的治疗能汇集诸家之长,参酌个人的经验予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瘴疟指南》,疟疾专著。二卷。明·郑全望撰于1609年。作者鉴于福建、广东地区瘴疟流行,遂予悉心研究,颇有心得。后得宋·李待制(佚名)所辑《瘴疟卫生方》,以为可取。遂以之为基础,附以己见编成此书。书中论述瘴疟源流,伤寒、内伤与诸症之鉴别,以及瘴疟药用宜忌、预后等。内容全面、条理清晰。但对本病病因、病理等[阅读全文: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