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《难经正义》,《难经》注本,6卷。清代叶霖(子雨)撰于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。其注释简洁明了,直道本义,如注四难之“浮者阳也,沉者阴也”云:“浮为阳者,象火而炎上也”,“沉为阴者,象水而润下也”。又如其注持脉如三菽、六菽、九菽、十二菽之重必以三菽累加者,盖以寸关尺三部三指各加一菽,合则为三菽之数也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科类。二卷。明·薛己(字新甫,号立斋)撰著。成书于明嘉靖八年(1529)。本书为薛氏诊治内科杂病的经验实录,从《薛氏医案》中选摘而成,内容广泛。书中采用医话体例,叙述证治经历,或内伤酷似外感,或虚损面貌似实症,薛氏以其慧见卓识,剖判疑似,颇中肯綮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脉诀》,宋·崔嘉彦撰。又名《崔氏脉诀》《崔真人脉诀》《紫虚脉诀》《四言脉诀》《崔真人脉决》《东垣脉诀》《方脉举要》等。一卷。撰于公元1189年。作者鉴于脉理难明,“非言可传,非图可状。”遂以较通俗易晓的文笔,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义理,便于习诵。崔氏论脉以“浮、沉、迟、数为宗”,对后世脉学有相当影响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医方考》,6卷,明代医家吴昆编著。为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,收集历代常用方700余首,按病症分为中风、伤寒、感冒、暑湿、瘟疫等44类,每类下集同类方若干首,揆之于经,酌以己见,订之于证,发其微义,对各方阐明其组成、方义、功用及药物配伍。全书选方精确,论理清楚,是学习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。本书对后世影响很大,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孙文垣医案》是《赤水玄珠全集》(又称《孙一奎医学全书》)内之一种,由孙一奎之子编辑,成书于明万历元年(1573),一名《赤水玄珠医案》,又名《生生子医案》,按孙氏临证所在地区不同而分为《三吴治验》(一、二卷)、《新都治验》(三、四卷)及《宜兴治验》(五卷)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是《吴医汇讲》,其作者是清代名医唐笠山。唐笠山,江苏苏州人,生年不详,卒于嘉庆辛酉(1801)年,以编纂《吴医汇讲》而闻名于医林。十八世纪末,苏州雕版手工业兴盛,名医云集,而且大兴讲学之风。当时许多名医,以医会友,聚于一堂,各抒己见,析疑赏奇。唐氏从中颇受启发,于是亲自联络医林名医高手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杂病源流犀烛》,内科著作,三十卷,清·沈金鳌撰,刊于1773年。本书为《沈氏尊生书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卷首载有《脉象统类》《诸脉主病诗》。按脏腑经络、风寒暑湿燥、内伤外感、面部身形各门统括诸种杂病,包括脏腑门、奇经入脉门、六淫门、内伤外感门、面部门、身形门等。每门分若干病证,每病各着源流一篇,并详述病证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针灸集成》,针灸著作,又名《勉学堂针灸集成》,四卷。清.廖润鸿撰,刊于1874年。卷一论针灸法、禁针灸穴、别穴、要穴、奇穴、针灸禁忌时日等;卷二论骨度法及诸病针灸法;卷三~四为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。本书引用了大量针灸文献,同时也有许多个人见解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古今医鉴》是一部综合性医书,原作八卷,明·龚信纂辑,初刊于明万历四年(公元1576年),当时龚信精于岐黄之术,供职太医院,医鸣于时。其子龚廷贤续编,刊于万历十七年(公元1589年)。后经王肯堂订补,改为十六卷。《古今医鉴》首列脉诀、病机、药性、运气四项总论,作为临证的理论基础;其次分论各科诸门,每门列若干[阅读全文: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