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《血证论》为清唐宗海著医书,成书于1884年。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。《血证论》全书共分八卷。卷一为总论,分述阴阳水火气血、男女异同、脏腑病机、脉证生死、用药宜忌、本书补救论;卷二论述血上干证治,诸如吐、呕、咯、唾、咳血等血证14条;卷三为血外渗证治,有诸如汗血、血箭、血痣等7条;卷四为血下泄证治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医门补要》,综合性医书。三卷。清·赵濂撰于1883年。上、中二卷为医法补要,论述内、外科等多种病证的证候、治法和方药。下卷为见症实录,记载治案196条,反映了作者各科的临床经验。赵氏在治法上敢于创新,对外科杂证的手术治疗、外治和民间效方都比较重视。书末附载《先哲察生死秘法》等三篇。全书内容简要,切于实用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时病论》,清代雷丰(少逸)1882年著成,为时病通论著作。该书为首部关于时病的专著。全书8卷,列四时病70余种,从病因、病机、症状、治法、方药等方面详加论述,并于每一病证后附列自己治案。书中所言时病,是不同于瘟疫的一类因四时不正之气引起的季节性疾病。其书以“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;春伤于风,夏生飧泄;夏伤于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医学集成》,四卷。清·刘仕廉纂辑。成书于1873年。作者采集历代医家的医学论述、各科临证证治以及医案等加以分类编纂而为此书。卷一医学总论,论述阴阳、脏腑、诊法等;卷二~三介绍伤寒、瘟疫、内科杂病、妇产、小儿及疮症;卷四医案、十四经脉图及经穴歌、程钟龄医门八法等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医学见能》,医学著作,四卷,成书于1873年。四川名医唐宗海(容川)为了便于初学医子弟和不知医者而编著的。首先列出生理上脏腑、经络的体和用,以及四诊概要,而后归纳了许多证治,提纲挈领,辨证简要,用药平正,使读者记诵、思维,易于掌握辨证施治的大法,不致茫无所措。已故上海名医秦伯未喜得此书,评为辞简理周,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药症忌宜》,清·陈澈撰。刊于1872年。本书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,将病症分为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、阳虚、阴虚、表虚、里虚、阳实、阴实、阳厥、阴厥、上盛下虚、心虚、肝虚、脾虚等五十门。每门中又分列多种病证,每种病证均选列应用药物,并对这些药物的药性、功效及药物的宜忌作相应的论述,末附诸病应忌药总例,综述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理瀹骈文》,外治法专著,又名《外治医说》,清代吴师机著。初刊于同治四年(1865年)。作者据《子华子》一书所说“医者理也,药者瀹也。”用骈体文叙述以便学者记诵而注方于下,故以《理瀹骈文》为书名。《理瀹骈文》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,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。全书以记述常见病、多发病为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校注医醇剩义》,清代费伯雄撰于1863年。费伯雄笔耕数载完成《医醇》书稿(共24卷),并付刊刻,不料此书文稿连同藏扳一并毁于咸丰年间一场战火。费氏避太平天国战乱于古延陵之寓斋(在苏北泰兴县五圩里),复患脚疾步履艰难,终日坐卧室中,潜心著述,追忆往昔著作内容,随笔录出,撰成《医醇剩义》4卷,书成于同治二年[阅读全文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