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《张氏医通》,清·张璐撰,十六卷,刊于1695年(清康熙三十四年)。系一部以杂病为主的综合性医著,初名《医归》,为反映张氏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。体例仿王肯堂《证治准绳》,分内、外、妇、儿、五官各科疾病证治,并附验案。卷一至卷七为内科部分;卷八为五官科;卷九为外科;卷十至卷十一为妇科;卷十二为小儿疾病;卷十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辨证玉函》,清初著名医学家陈士铎撰,四卷。 卷一为阴症阳症辨,卷二为虚症实症辨,卷三为上症下症辨,卷四为真症假症辨。以“阴阳、虚实、上下真假”为辨证纲领,并将各种病症分别归类于此“八纲”之下。对于每种病症,均先辨证分析,然后处方用药。编写体例独具匠心,辨证分析紧扣提纲,用药施治切合实用,使人读之一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石室秘录》是中医古籍中唯一一部以治法为主要内容和标目的著作。全书分6卷,依次分为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六集,各集之中以治法为目。其中,礼集中载14种治法,乐集载30种治法,射集中载39种治法,御集中载33种治法,书集中载12种治法和17论,数集中载有7大类疾病(7门)和16种杂病。全书论述总计128法、17论、7门、16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辨证录》,综合性医书,14卷,清代陈士铎撰。约成书于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。内容包括内、外、妇等各科病证。分伤寒、中寒、中风等126门,770余证。每证详列病状、病因、立法处方,并说明方药作用,以及配伍关系。每一证除有一个主治方外,还附有一备用方,以资互参。说理明白易晓,析证简要中肯,用药灵活切病,颇多经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证治汇补》为清·李用粹编撰。全书8卷。每卷一门,分为提纲门、内因门、外体门、上窍门、胸膈门、腹胁门、腰膝门、下窍门等八类,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。每病证之下按大意、内外因、外候、脉法、治法、用药、选方排列,分别述论,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等疾患。该书作者撷采古人的论述及经验,去芜存菁,条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温热暑疫全书》,温病著作。四卷。清·周扬俊撰于1679年。本书将温病、热病、暑病、疫病依次分卷论述,选辑《伤寒论》《温疫论》等有关原文加以注释发挥,参阅温病诸家的学术见解、特点和成就结合个人见解,详细分析各种证候并确立其治法。更附前人医案作为临证借鉴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古今名医汇粹》,综合性医书,八卷,清·罗美辑,成书于1675年。此书系作者收辑元至清代医家医论、治法、治验,分门别类整理而成。卷一医论集,以阐述医理为主;卷二脉要集;卷三~八病能集,以内科杂症为主,兼及妇科及五官科、外科。纲目清晰,学术上宗法薛立斋、张景岳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痧胀玉衡书》是清代郭志邃撰的一本温病类中医文献,成书于清康熙十四年(1675年)。上卷载痧胀发蒙论、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;中卷列各痧症症状,并附以治疗验案;下卷列各痧症备用要方。书中详载刮痧之法及放痧十法,所载方药包括汤、丸、丹、散各剂凡五十六方,便用七方及绝痧方,收录治痧药七十余种,可称为痧症全书。王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广瘟疫论》,又名《瘟疫明辨》。温疫著作,4卷,另附方1卷。清代戴天章撰,约成书于康熙十四年(1675年)。本书为吴又可《温疫论》的推广发挥本,主要论述病发于里的温热病的辨证论治,对伏气温病的脉因证治的阐发有突出贡献。书中着重研究伤寒与瘟疫的辨证,特别是早期症状的鉴别,不仅提出瘟疫早期诊断要点,并详述常见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医宗说约》,综合性医书。六卷(含卷首一卷)清·蒋示吉撰于1663年。本书系摘录《内经》以降多家医书,分科整理而成。卷首证治总论,记述四诊、脉法、药性、治则;卷一~二内科杂症;卷三伤寒;卷四小儿科、妇科;卷五疡科。各科皆按疾病分类予以阐述,有论有方。[阅读全文]
摘要:《医门法律》是清代喻昌撰著的一部临证著作。全书共六卷:卷一为基本理论,卷二至卷四为外感病卷五卷六为内科杂病。共设中寒门、中风门、热温暑三气门、伤燥门、疟证门、痢疾、痰饮门、咳嗽门、关格门、消渴门、虚劳门、水肿门、黄疸门,肺痈肺痿门等14门。每门这下先论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,次立“法”,后列“律”,法为正[阅读全文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