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《金匮要略浅注》是清代医学家陈念祖所撰的医学著作。共十卷,刊于嘉庆八年(1803年)。书中六卷,将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诸方组成、功能主治、药物剂量及煎服方法等主要内容,用歌诀形式编写出来,重点突出,简明扼要。本书的体例和编法特点,与《伤寒论浅注》略同。作者选集前人《金匮要略》注本中的精采注文,结合个人见解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本草备要》是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汪昂创作的古代中医药学著作。共八卷。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,亦为医学门径书。 主要取材于《本草纲目》和《神农本草经疏》。卷首为药性总义,统论药物性味,归经及炮制大要:卷一草部药191种,卷二木部药83种,卷三果部药31种,卷四谷菜部药40种,卷五金石水木部药58种,卷六禽兽部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难经正义》,《难经》注本,6卷。清代叶霖(子雨)撰于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。其注释简洁明了,直道本义,如注四难之“浮者阳也,沉者阴也”云:“浮为阳者,象火而炎上也”,“沉为阴者,象水而润下也”。又如其注持脉如三菽、六菽、九菽、十二菽之重必以三菽累加者,盖以寸关尺三部三指各加一菽,合则为三菽之数也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女科百问》,三卷,宋·齐仲甫(号讷斋)撰。约成书于南宋嘉定十三年(1220)。本书以问答体例,对妇科诸疾作扼要论述。上卷五十问,解答妇女生理、病理、经候、带下诸疾的证治;下卷五十问,论述妊娠、胎产及产后病证之证治。全书以问为目,以答为论,论后附方,见解精辟,是一部综合性妇科书籍,对后世有较大影响。现存[阅读全文:]
摘要: 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脉诀》,宋·崔嘉彦撰。又名《崔氏脉诀》《崔真人脉诀》《紫虚脉诀》《四言脉诀》《崔真人脉决》《东垣脉诀》《方脉举要》等。一卷。撰于公元1189年。作者鉴于脉理难明,“非言可传,非图可状。”遂以较通俗易晓的文笔,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义理,便于习诵。崔氏论脉以“浮、沉、迟、数为宗”,对后世脉学有相当影响[阅读全文:]
摘要: 提示:本书有部分内容缺失,会影响正常阅读。《普济方·针灸》是明代周定王朱橚等编撰的《普济方》的针灸部分。因前有《千金》《圣惠》同类医著,后有《大成》等针灸专著,又属汇集性医著,所以其针灸内容多年来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。实际上,《普济方》中针灸内容极为丰富,涉及面很广,包罗了明以前大部分的针灸内容。并在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解围元薮》为专论风癞疾患之专著,又名《癞症秘书》。明代沈之问撰于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。4卷,分风证为36种,癞证14类,并汇集医方249首。卷一对大麻风、蛇皮风、鱼鳞风等三十六风分属六经论述;卷二对十四癞的判别,隶属于心肝脾肺肾胃六经以论治,又阐述预防、饮食宜忌等;卷三、卷四为方药,收载大小轻重方剂二百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喉科集腋》是清代沈青芝编的一本耳鼻咽喉口齿类中医文献,成书于清光绪十六年(1890)。上卷分白喉风、喉痹、烂喉痧三门,下卷分咽痛,喉蛾、咽喉杂症、喉风四门。前有针法、针刺图式及用药宜忌,后附白喉风验案七则及药方歌诀二十首。书中所列方药,既有内服,又有外治,颇切实用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子午流注说难》是吴棹仙编著的一部针灸类著作。本书首为子午流注环周图及其介绍。后分上、下两卷。上卷本输穴说难,介绍子午六十六穴、别络十二穴、下合穴三穴共八十一穴,每穴设部位、证治、针灸、按等项,后附穴位图谱;下卷介绍与子午流注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与针灸手法,并有医案七则。书末附本输穴即景诗十二首。全书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伤寒说意》,伤寒著作,十卷,卷首一卷。清·黄元御撰。本书除列述六经病证外,卷首对六经、六气、营卫、风寒、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,对仲景《伤寒论》多所注释和发挥,然亦不免掺杂了一些主观臆断的解释。《伤寒悬解》大而详备,《伤寒说意》简而概略,而所言大意相同。两书皆以本气自病为主线,从经络与藏府相区别的角度[阅读全文: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