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《难经正义》,《难经》注本,6卷。清代叶霖(子雨)撰于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。其注释简洁明了,直道本义,如注四难之“浮者阳也,沉者阴也”云:“浮为阳者,象火而炎上也”,“沉为阴者,象水而润下也”。又如其注持脉如三菽、六菽、九菽、十二菽之重必以三菽累加者,盖以寸关尺三部三指各加一菽,合则为三菽之数也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邵氏方案》,作者邵杏泉,清末医家。据抄本题记,其为咸丰、同治年间(公元1851~1865年)名医,太平天国时期曾在上海行医。著有《邵氏方案》六卷等,从抄本看,系由其不同弟子抄写整理而成。《邵氏方案》共涉及七十种疾病,包括内、外、妇等科,录医案千余条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提示:本书有较多内容缺失,会影响正常阅读。《五十二病方》,医方著作,约成书于战国时期,作者失考。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之帛书,原无书名,整理小组按其目录后题有“凡五十二”字样命名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。《五十二病方》现存10000余字,全书分52题(实质上包括100多种疾病),每题都是治疗一类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脉诀》,宋·崔嘉彦撰。又名《崔氏脉诀》《崔真人脉诀》《紫虚脉诀》《四言脉诀》《崔真人脉决》《东垣脉诀》《方脉举要》等。一卷。撰于公元1189年。作者鉴于脉理难明,“非言可传,非图可状。”遂以较通俗易晓的文笔,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义理,便于习诵。崔氏论脉以“浮、沉、迟、数为宗”,对后世脉学有相当影响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随息居饮食谱》,食疗养生著作。清代王士雄(孟英)撰,成书于清咸丰十一年(1861)。共收载饮食物369种,分水饮、谷食、调和、蔬食、果实、毛羽、鳞介等7类。每种物品之下,按性味、功能、主治、临证应用、服法、宜忌等分述。有异名者,一一注明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金匮翼》为清代名医尤怡所著,全书共八卷。此为尤氏补充其所著《金匮心典》而作,故称为《金匮翼》。书中详细论述内科杂病,凡四十八门,每门先述统论,然后分述证候和治法,最后附有按语。对各证表里虚实之辨,补泻温凉之用,明晰了然。本书对中医内科临床医生,颇较高的实用价值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解围元薮》为专论风癞疾患之专著,又名《癞症秘书》。明代沈之问撰于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。4卷,分风证为36种,癞证14类,并汇集医方249首。卷一对大麻风、蛇皮风、鱼鳞风等三十六风分属六经论述;卷二对十四癞的判别,隶属于心肝脾肺肾胃六经以论治,又阐述预防、饮食宜忌等;卷三、卷四为方药,收载大小轻重方剂二百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医宗己任编》,清·杨乘六辑,王汝谦补注。成书于1725年。全书辑评清代著作4种,即高鼓峰《四明心法》《四明医案》及吕用晦《东庄医案》,董废翁《西塘感症》。《医宗己任编》分八卷,卷一至卷三为“四明心法”,概述高氏诊法、脉义、方论、药论,类述各类各种症候的辨治方法,皆出自高氏临床经验,多独到之见。卷四为“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理伤续断方》,伤科著作,又名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》。唐代蔺道人撰于会昌年间(841~845年)。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。全书由“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”及“治损伤方论”两部分组成。首载伤处冲洗、诊断、手法复位、局部敷药、夹缚固定等理伤、正骨的基本原则与方法;对开放性损伤,主张先“清创”后缝合,这个观点符合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辨证录》,综合性医书,14卷,清代陈士铎撰。约成书于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。内容包括内、外、妇等各科病证。分伤寒、中寒、中风等126门,770余证。每证详列病状、病因、立法处方,并说明方药作用,以及配伍关系。每一证除有一个主治方外,还附有一备用方,以资互参。说理明白易晓,析证简要中肯,用药灵活切病,颇多经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本草征要》,药学著作。二卷。明·李中梓撰。刊于1673年。本书系《医宗必读》卷三~四。方中将药物分为草、木、果、谷、菜、金石、人兽、禽、虫、鱼等10类,共352种药物,每药编成对偶联句,以便初学诵习,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外台秘要》又名《外台秘要方》是由唐代王焘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,成书于天宝十一年(公元752年)。该书共40卷,卷1~2为伤寒;卷3~6为天行、温病、疟疾、霍乱等;卷7~20为心痛、痰饮、咳嗽等内科杂病;卷21~22为五官科疾病;卷23~24为瘿瘤、痈疽等;卷25~27为痢、痔诸病;卷28~30为中恶、金疮、恶疾等;卷31~32为[阅读全文: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