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《兰室秘藏》,三卷,李杲撰,刊于公元1276年(元朝至元十三年)。书名“兰室”,取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“藏灵兰之室”一语,表示所载方论有珍藏的价值。本书为李东垣代表作之一。全书分二十一门,包括内、外、妇、儿临床各科。每门之下,先有总论,其内容是以症候为主,详论各症候的病源和治疗原则,然后根据治疗原则载列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》源自《医宗金鉴》,《医宗金鉴》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,于1742年,以武英殿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,在全国推广,影响巨大。全书共90卷,15个分册。包括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,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等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伤寒发微论》,伤寒著作。又名《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》。二卷。宋·许叔微撰。许氏深研仲景学说,历述伤寒七十二证证治,阐解某些伤寒证候的用药法,并扼要地辨析了伤寒、中风、风温、温疟等病的脉证,不乏个人新见,常给人以启发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,药学著作。一卷。清·徐大椿撰。刊于1736年。本书选辑《神农本草经》中主要药物100种,结合临床加以简要的注释。现有《徐灵胎医学全书》等刊本。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里历代《本经》注疏中偏重阐发古本草药性机理与用药规律的临床指导著作。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从临床药用实效出发,推原古本草学用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内经博议》,医经著作,4卷。清代罗美(澹生)撰。刊于康熙十四年(1675年)。此书系将《内经》中一些主要内容选编成册。分天道、人道、脉法、针刺、病能、述病6部分,每部又分若干篇。罗氏以“天人合一”之旨阐述生理,据《内经》原文以论述病理、诊断和治疗,于分析经义时参考各家注文,并予以发挥,为学习《内经》另辟蹊径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重楼玉钥》,喉科著作。2卷。道家以咽喉为“十二重楼”,故名。为清代郑梅涧(宏纲)约撰于乾隆年间,后其子郑承瀚加以补充。初刊于道光十八年(1838年)。上卷列咽喉说,郑氏认为喉证病因外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,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。诊察喉科疾患,须以阴阳为纲,观其面色、识其标本虚实而予辨治。并分别论述36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外科精义》,外科著作,2卷,元·齐德之撰于至元元年(1335年)。书列医论35篇,选方140余首。博采《内经》以降医学文献中有关诊治痈疽、疮肿之论述,结合个人经验编撰而成。上卷于论述疮肿诊候、辨疮肿虚实浅深、辨脓、证候善恶和治疗原则时,强调指出痈疽疾患虽现于局部,但与全身脉证密切相关。在治疗方面,齐氏主张内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外科大成》,外科著作,4卷。清代祁坤(广生)撰于康熙四年(1665年)。卷1总论疮疡等病诊治要点和常用方;卷2~3为分治部,按头面、颈项、腰背、胸腹等身体部位分述多种外科病证之证治,间附验案;卷4列述不分部位(全身性)之大毒、小疵及小儿疮毒证治。此书辨证详明,治法丰富,是中医外科重要参考书。清代官修《医宗[阅读全文:]
摘要: 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石室秘录》是中医古籍中唯一一部以治法为主要内容和标目的著作。全书分6卷,依次分为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六集,各集之中以治法为目。其中,礼集中载14种治法,乐集载30种治法,射集中载39种治法,御集中载33种治法,书集中载12种治法和17论,数集中载有7大类疾病(7门)和16种杂病。全书论述总计128法、17论、7门、16[阅读全文:]
摘要: 《幼科折衷》属于儿科著作。作者秦景明认为以往幼科诸方中的论治,或偏寒,或偏热,或喜补,或喜泻,遂取各家之长而弃其弊,故以“折衷”为书名。书中对小儿杂病的证治立论凡五十余篇,颇有独到见解。每病首载七言歌及脉法,其次节引《内经》以下诸家之论,后为治法。率多平正,有一定参考价值。[阅读全文:]